1、“双减”
“双减”无疑是2021年热词之一。针对当前青少年近视率高、身体素质普遍较差、课后作业繁重、体育锻炼较少等问题,今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发布。力度空前的“双减”政策在全国义务教育学校落地,给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变化,体育成为充分利用好“多出来的时间”的主流选择之一,青少年体育事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2、课外体育培训
什么样的人能做课外体育培训的执教人员?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开展课外体育培训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场地条件?课外体育培训有哪些安全要求?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12月印发了《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业内人士表示,“双减”文件出台后,课外的体育培训市场需要有所引导,《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的出台体现了行业主管部门的担当和作为。
3、中小学生体质出现好转
教育部在今年的全国体教融合工作座谈会上公布了相关数字和信息:“十三五”期间,我国新增体育教师近10万人;2020年,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总数突破70万人,学校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率为92.8%,体育器械配备达标率为96.8%;今年年初完成的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改善,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身体形态发育指标持续向好,肺活量水平全面上升,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出现好转。
4、体育中考分值加大
继云南省率先把体育中考分值提高到100分后,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提高中考体育分值。北京市在今年12月公布了新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方案,将体育分数从40分增加到70分,并提出“增分不增负担”,把更多分值放到日常的体育课。今年7月,教育部颁发《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的指导纲要》,提出要保证每节体育课质量。这些政策对推动青少年身体健康起到非常好的政策保障作用。
5、体教融合走出奥运**
在今年东京奥运会女子10米气步枪比赛中,中国“00后”选手、清华学子杨倩夺冠,为中国代表团拿下本届奥运会首金。杨倩能拿下首金,一方面源于其自身过硬的实力、赛时稳定的发挥,另一方面也与清华大学多年来“体教融合、学训结合、以学促训”的育人理念相关。20多年来,清华射击队探索出了一条“与国家射运中心相融共建、与省市队合力发展、与附中一条龙培养”的共建双赢、体教融合育人模式。
6、解决“三点半”难题
低龄学生放学“无人接管”曾困扰不少职工家长,被人们称之为“三点半”难题。教育部在今年印发通知,推广部分地方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推动课后服务全覆盖,并要求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普遍的正常下班时间后半小时。丰富多彩的体育大课堂和社团活动等,有效减轻了家长不到下班点接娃这一“急难愁盼”问题。
7、专业体育教练员和退役运动员进入校园
体教融合工作推动一大批高水平体育教练员和退役运动员进入校园带教带训,让普通学生也能接受专业的体育训练。比如,辽宁全省大中小学校目前聘请了超过1760名职业教练员和优秀运动员,有效解决了体育教师专项技能不强不精的问题。2020年,共有386名退役运动员进入天津各类学校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山东省在全省大中小学增设体育教练员专业技术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推动优秀运动员退役后进入学校教学。
8、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协同推进体育设施共建共享,是体教融合的有力推手。上海在此方面措施得力,已经全面实施大中小学室外体育场所课后、周末和暑期向社区免费开放,基本实现了应开尽开。所有公共体育场馆也实现向青少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福建全省公共体育设施已经全部免费或低收费向青少年开放,并正在推动学校体育设施开放。
9、体教赛事初步融合
赛事体系融合,是体教融合的关键所在,亦是难点所在。目前,一些地方也在这方面做出了富有成效的努力。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2023年将要举办的****届学生(青年)运动会,将是赛事上体教融合的一个集大成。他说:“2023年的运动会上,不仅是足球项目,所有赛会项目都要实现这样的深度融合。”
10、大学体测不合格拿不到毕业证
云南大学出台“最严体育校规”引起巨大关注,从2021年秋季入学的大一新生开始,若哪个学年体质测试不及格,将拿不到毕业证。这一体育新规不仅课时增加,每学期体育课考核内容也更为综合,允许多次补考,因病或残疾学生有绿色通道。云南大学表示,新规并非首创,而是在严格执行教育部规定。该校下决心和力气推动体测不及格不发毕业证,就是想发挥考试的正向指挥棒作用,让大学生们真正动起来,通过锻炼造就健康体魄。
图片|新华社 编辑|谢恒恒
审核|王宗平